中国故事100篇之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中的一段精彩的篇章
发表时间:2023年03月01日浏览量: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设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相互坚持,这种政治局势习称为“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局势的形成,是东汉王朝镇压黄巾起义的一定效果,也是东汉末年盘据战争的继续生长和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因为东汉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时,给予了各地军阀和州郡主座以可乘之机,他们纷纷组织武装,修建坞堡,扩大土地,成为大巨细小的盘据势力。
公元189年,并州牧董卓乘中央外戚与阉人争权夺利之乱,带兵进京(今河南洛阳),破除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献帝,自任相国,独揽朝廷大权。这时在京师为官的袁绍、袁术和曹操等人不愿与董卓为伍,遂逃亡地方,招呼州郡配合讨卓。
关东一些州郡的牧守,不满董卓专权,纷纷举兵声讨,并推袁绍为各地联军的牛耳。当联军进至洛阳以东时,董卓自知打不外联军,于是在公元190年,挟持献帝西迁长安。
关东联军就自动遣散了。董卓之乱以后,各地军阀乘隙盘据称雄,各霸一方,成了大巨细小的独立王国,达数十个之多,其中比力强大的,有冀州(今河北中南部)的袁绍、扬州(今淮河以南)的袁术、徐州(今湖北、湖南)的刘表、凉州(今甘肃)的马腾和韩遂、幽州(今河北北部)的公孙瓒、江东(今长江以南东部)的孙坚和孙策、辽东的公孙度以及兖、豫二州(今山工具南部、河南)的曹操等。其时刘备的势力还不大,只获得处投靠,没有牢固土地。
这些盘据势力,仍不停举行吞并战争,践踏糟踏人民,使社会遭到严重破坏,泛起了“各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凉情形。人民群众迫切期望重新泛起安宁的局势。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
公元155年生于一个大权要家庭。历任东汉洛阳北部都尉、顿丘令、议郎、济南国相、东郡太守等职。他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历程中建设和生长自己的武装的,在所有盘据势力中,实力最强大,是一位比力良好的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把汉献帝迎往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重视生长生产,实行屯田,解决了军队粮食问题。又善于带兵作战,军纪严明。
建安五年(200年),占据了兖、豫二州的曹操,顺应历史生长潮水,与占有幽、冀、青、并四州(今河北、山西、山东东部)的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举行了一场大的吞并战争。效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进而全部占有了青、翼、幽、并四州,大要上统一了我国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妄图乘胜统一南方。
又挥军南下,攻打荆州。这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刚刚死去,他的次子刘琮不战而降。原来投靠刘表的刘备,则与刘表的宗子刘琦一道,率领2万左右的军力,退守夏口(今汉水入江处)。
曹操率领20多万军队(号称80万雄师),自江陵(今属湖北省)沿江东下,直逼夏口。刘备危急万分,立刻派诸葛亮去江东团结孙权,配合抗曹(这时,孙策已经病死,其弟孙权继位)。孙权深知,如荆州为曹所有,江东也难保全,同意派周瑜、程普、鲁肃等上将率领3万军队,与刘军配合作战。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赤壁山)相遇,因曹军远来疲惫,瘟疫盛行,不习水战,初次交锋失利,退驻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东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坚持。
十一月,周瑜派黄盖向曹操诈降,用战船10艘装满柴草,灌油纵火,顺风猛冲曹军水寨,延及岸上营垒。随后,周瑜和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大北曹军,曹操不敢再战,率残部逃回北方。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全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曹操回到北方,不敢再轻易南下,势力只能局限在北部中国。他一方面在洛阳、弘农、颍川、睢阳等20余处郡国,广泛推行屯田,储蓄军粮,加紧训练水军;另一方面增强和扩大对北方的统治,建安十六年(211年)平定了关中(今陕西中部) 马超、韩遂的作乱,迫使马、韩逃亡凉州。215年,曹军又自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出散关,打败张勇,占领了汉中(今陕西南部)。
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天子。国号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历史上又称曹魏。刘备则乘胜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荆州大部门地方,取得了驻足之地。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又向西生长,经由3年的时间,夺取了刘璋的益州,刘璋被迫投降。218年,刘备又率兵进攻曹操占领的汉中,两军经由频频猛烈的战斗。第二年,刘军攻陷了汉中,公元221年,即曹丕称帝的次年,刘备也自立为天子。
国号汉,改元章武,建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又称季汉。江东的孙权,通过赤壁之战,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统治势力进一步获得牢固,比以前越发强大。
这时,被刘备的上将关羽向导的荆州,位于长江的上游,直接关系孙权统治的安危,对荆州势在必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当关羽攻占了曹操的襄阳(今湖北襄樊),进而围攻樊城时,孙权的势力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他采取司马懿等人的建议,袭击关羽的公安、江陵等地,俘虏了关羽的眷属,关羽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被孙军擒杀,从而孙权攻占了荆州全部。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改元黄龙,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历史上也叫孙吴、东吴。
今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完全形成。魏国占有今淮河两岸以北的中原地域和秦岭以北的关中、陇右、河南之地,西包新疆,东抵朝鲜半岛西北部,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晋,魏亡。历五帝,共46年;蜀国占有今四川、云南的大部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流域的一部门土地。公元263年为魏国所灭,历二帝,共43年;吴国据有今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等地,公元280年为晋所灭,历四帝,共59年。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吞并战争仍旧继续举行,可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牢固和生长自己的势力,都比力重视在社会生产的生长和社会秩序的安宁。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盘据的庞杂局势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
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海内所接纳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计谋;孙吴生长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发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本文关键词:中国,故事,100篇,之,澳门威斯人手机app下载,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中的
本文来源:澳门威斯人手机app下载-www.zizhuhunsha.com